温馨提示:文章已超过70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荚果蕨
一,荚果蕨的植物学特点
1,名称和分类地位
荚果蕨是正式中名,其学名为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Linn.)Todaro,是在1866年正式命名发表的;别名还有广东菜、黄瓜香、小叶贯众等;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蕨类植物门球子蕨科荚果蕨属植物。
2,分布和生长环境
荚果蕨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新疆、河南、湖北、西藏等省区;通常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谷林下、河岸湿地、灌丛中。荚果蕨是耐荫植物,喜生于阴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最为适宜,耐高温和低温,在-36°C-32°C的温度范围均能生长,宿根越冬。
3,外形特点
一是植株高50-90公分,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披针形鳞片。
二是叶簇生,二型,有柄,不育叶片长圆倒披针形,二回深羽裂,能育叶比较小,挺立,具有粗硬长柄,一回羽裂,纸质,羽片向下反卷成有节的荚果状,包被囊群。
三是孢子囊群圆形,生于侧脉分枝的中部,成熟时汇合成条形,囊群盖膜质,白色,成熟时破裂消失。
二,荚果蕨的主要用途
第一,荚果蕨的幼嫩叶可食用,在很早以前,它就是加拿大和美国印第安人春季传统的食品;我国林区人们对荚果蕨的认识也很早,常在春季采集荚果蕨拳卷期幼叶做山野菜食用,因为它有鲜黄瓜的清香味道,故名黄瓜香;据资料荚果蕨的营养丰富,主要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钾、钙、镁、磷、钠、铁、锰、锌、铜等成分;
荚果蕨的嫩叶吃法多样,用开水焯一下,可凉拌、
炒食、
蘸酱、做汤或做馅食用;荚果蕨具有鲜绿的色调,稍带柔滑的口感和特有的香气,是很好的风味食品。
第二,荚果蕨的根状茎药用,其味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驱虫功效。药用时请遵医嘱。
第三,荚果蕨还是很好观赏绿化植物,它具有清雅、幽静的美感,是庭院、公园、机关单位、住宅小区等绿化的优良植物。
猴腿,为蹄盖蕨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40~100cm,跟状茎短而粗斜生。
叶簇生,叶柄长20~30cm,麦秆色至深麦秆色,被有黑褐色披针形毛性鳞片,下部鳞片较密,基部明显尖削,黑色,叶片草质至厚草质,长圆状批针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0~50cm,宽10~40cm,3回羽裂,羽片10对以上,互生或近对生,长圆状批针形或狭披针形
每年的春天3月,荚果蕨从杂草丛里长出嫩芽。初生时嫩芽还未展开,卷曲的叶片毛茸茸的像鹦鹉螺的壳,或小鸡的头,于是当地习惯叫他“鸡娃菜”或是“野鸡膀子”。春天时采摘其嫩芽,将嫩叶的褐色鳞片捋去用盐渍一下,可以炒着吃也可做入馅。不同于南方常见的山蕨菜有青涩的苦味,鸡娃菜味道脆嫩,有黄瓜的清香味,被誉为“林海山珍”。
种属不同:黄瓜香别名荚果蕨、广东菜,属于球子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蕨菜是蕨科蕨属欧洲蕨的一个变种。
生长环境不同:黄瓜香喜欢生长在针阔混交林下,灌木丛中以及浅山河边的湿地上,对日照长短不敏感,但是对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要求高;而蕨菜主要生长在海拔高度为200至830米的山地阳坡以及森林边缘阳光充足的地方,耐高温也可以耐低温,适应性广。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