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文章已超过69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森林是不可缺少的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雨水降落到森林后,首先会受到树冠的阻留,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再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缠住,又因森林土质疏松,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这样,从地表直接形成径流的水就减少了许多,不易造成山洪,避免大水冲刷地表导致水土流失。
净化空气:
森林有多方面净化空气的功能.首先它保持了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co2)平衡.森林是氧气的主要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消耗者,
制造氧气:
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气的生产者.通常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的氧气.
它使得由於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得到平衡.其次,
森林可以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它不仅能阻挡有害气体,
而且能过滤和吸收有害气体;再次,
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森林能阻挡、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第四,
减少空气中的灰尘,
森林能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还能固定地面上的尘土;第五,
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树木可以分泌挥发性物质,
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的作用.
净化污水:
森林使流过的水中的溶解物质含量大大减少,
使水中细菌的数量大大减少.
降低噪声:
树木浓密的枝叶使声波不定向反射或将声波吸收,
使噪声大大降低.
过滤尘埃:
森林吸附粉尘的能力比裸露的大地大75倍.一公顷的山毛榉树林,一年之内吸附的粉尘就有68吨之多.
此外,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护沙、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如果一个较大的国家或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而且分布比较均匀,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比较优越,农牧业生产就比较稳定.
调节气候:
森林对温度、湿度、风力都有调节作用.大面积的森林能调节大范围甚至全球的气候.小面积的林带也能起到降温、增湿及净化空气的作用.
保持水土:
森林树冠可以滞留降水而避免对地表的直接冲刷,
并积蓄雨水.树木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吸收水分.落叶、枯枝也能吸收相当数量的水分,
减少地表径流,
防止水土流失.
林地:林地是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土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各种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所占用的土地,不包括农业生产中的果园、桑园和茶园等的占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林地的解释是:“林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
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草林。 林地又分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6个二级地类。
有林地:是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
疏林地:是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在0.10—0.19之间的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是指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苗木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一是人工造林成活率85%以上,其中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造林成活率为70%以上,二是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
迹地:森林经过采伐或者遭受火灾毁损以后,达不到疏林地标准,且尚未更新的地面。
苗圃:指为移植或出售而培育幼苗的成片土地。
乔木: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
灌木: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称为灌木,如玫瑰、龙船花、映山红、牡丹等。
丛木:聚集丛生的木本植物,主要是丛生的灌木。
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它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根据规定,0.20(含0.20)以上的郁闭林(一般以0.20-0.69为中度郁闭,0.70以上为密郁闭)为有林地,0.20(不含0.20)以下为疏林。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